公共卫生改革迫在眉睫,下一个医疗改革高峰应该是公共卫生改革。 18日,在“中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顶级设计研讨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对光说。
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在研讨会上也表示,我国强调安全第一,以预防为主。 在下一步医疗改革的顶层设计中,必须把公共卫生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从举国救灾转向举国减灾。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8日共同在北京发表了《甲流——中国大陆应对新型流感》报告。 这是我国首次对比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过程,尝试对专家进行综合判断。
该报告还建议进一步修改《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及相关应急预案,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态应急能力建设。
公共卫生面临着许多挑战
主办单位表示,该报告是根据2009年《中国大陆甲型h1n 1流感防控专家综合判断报告》整理的。
受领导原国家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结构的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委托,曾光担任了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共同判断工作的首席专家。
薛澜表示,2009年,我国的甲型h1n 1流感防控工作比较有效地延缓了疫情的发生,形成了比较明显的“中国平台”,在防控甲型h1n 1流感方面的投入收益良好,比较有效地保障了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 我国对甲流的体现是以人为本、积极负责、应对措施得到广泛认可,政府的公众信服力和国际形象明显提高。 经过甲流实战检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大幅提高,也为未来可能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参考。
曾光对记者说,目前,中国公共卫生仍面临许多挑战。 例如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行为生活习惯性增加的慢性疾病、艾滋病、精神疾病等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重大问题,如雾霾、pm2.5等台风、地震、核泄漏、脊灰、新冠状病毒等,整个地球村的风险地沟油、含铬制药胶囊等。
另外,h7n9禽流感等的共同预防控制很难; 《黄金大米情况》揭露的伦理学是软肋; 烟草框架公约的执行受到质疑康泰乙肝接种疫苗风波引发的公众信服力受到挑战; 公共卫生被边缘化的重大公共卫生专家巨额投资收效甚微等。
“我国在医疗改革政策上,对医院的关注远远多于对公共卫生的关注。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新闻研究所所长代涛表示,目前正在进行危重病治疗、轻预防。 重技术、轻政策; 重视证据,轻转化证据为政策和决策,是我国现行医疗体制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是制度和政策问题造成的。
报告指出,我国对紧急情况从预警阶段到应对阶段、平时状态和战时状态转换的进入和退出手续等还缺乏明确规定,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规范。 这是因为,难以在实践中掌握紧急应对的开始和退出时机、紧急应对的实务步骤、多部门参与的具体规范等,影响了紧急处理的效率化。
“从应对甲流疫情的过程中,受地方行政压力的影响,基层单位过度反应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存在。 》报告显示,一些基层医疗部门反映出,一个地方盲目追求“零死亡”的要求缺乏科学性,给基层和相关医务人员带来了不必要的压力。
判断组在调查中发现,在应对甲流感的过程中,有些政策措施的法律依据不足。 甲流感疫情从甲类管理转回乙类管理的过程不规范,偏重地方政策执行。
另外,在甲流疫情防控过程中,还存在着紧急征收、征用、补偿手续不充分等政府紧急解决权限制度化和规范化不充分的问题。 相关部委出台的个别防控政策缺乏连续性和一致性,文件不够规范,相互冲突。
薄弱环节的防控注重不足
“一旦发生重大公共卫生灾害,我国将不惜代价进行防控。 ”闪淳昌表示,事前对公共卫生的重视不够,另外,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科学决策机制问题也很突出。
据职工群体介绍,我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仍存在一点问题。 受世卫组织世界计划的影响,我国卫生部制定的流感大流行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形成了最鲜明的对比,是人感染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引起的大流行,应用于甲流大流行防控指导显然不完全。
在应对甲流感的过程中,我国也存在着资源储备不足、地方政府筹措的经费支付和对策补偿政策不健全等问题。 缺乏对广泛流行性传染病的医疗救治补偿政策。
判断组抽样调查的26所定点医院中,只有55%的医院得到政府补助,近84%的医院为病例垫付医疗费,26所医院总垫付费用达到1423.55万元,每所医院垫付约55万元 截至目前,有些省份尚未处理定点医疗机构垫付费用的问题,有些地方甲流感疫苗的购买经费至今仍未支付给疫苗公司。
曾光说,公共卫生是国家的公共事业,具备公共、公平、公益、公开、公信的性质。 “但是,现在很多地方没有公共,就不能公平、公益。 ”。
此外,大范围流行性传染病的医药储备机制还不健全,中央和地方两级医药储备的相关制度建设和保障还需进一步完善。 在紧急情况下,相关部委对国家级和地方级储备新闻掌握不全面。 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标准、储备方法和种类不健全。
近年来,国家扩大了基础公共卫生服务建设,但对学校、大型建筑工地、重要交通枢纽等防控薄弱环节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
判断组调查显示,部分要点部门、行业和关键环节的人、财、物应急储备和准备不足,尤其是基层防控人员不足,救治能力薄弱。
例如,教育部和教育厅局的卫生行政人员和经费严重不足,难以承担指导、监测和检查学生健康的艰巨任务。 综合医院临床感染病例的检测、识别、治疗能力仍有待提高。
根据判断小组的调查,甲流对策中近90%的疾控机构发生了人手不足,45%的人表示经费不足。 发达地区医疗资源匮乏,设备设施、抗病毒药物、防护用品严重不足,重症监护病房设施设备难以满足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的需要。 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前沿研究、公共卫生防控和应急管理等方面对研究的投入力度不够。
经过多年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流感监测能力有所提高,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流感监测互联网建设仍很不平衡,是一种全覆盖、优质、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监测一体化的监测
判断组表示,目前对监测数据深度分析和整合的研究判断还不够,疫情快速发展的国际和国内舆论监测互联网需要进一步加强。
目前,不同部门之间的新闻收集和申请复印件和标准相互交叉、不一致,给地方工作人员带来了困难,使行政价格上涨。
判断小组指出,我国已经建立了疫情直报系统等疫情监测新闻体系,但我国疾控中心与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尚未建立新闻互通与共享机制,特别是县级基层机构,数据采集与申请体系建设薄弱,决策与指挥较为薄弱
开始公共卫生改革的顶层设计
根据上述报告,在甲流防控过程中,以共同责任、部门联动、信息表达协调为主的联合防控工作机构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该机构也由于具体法律法规的支撑尚不确定,地方层面的具体实践缺乏权威,职责不确定,协调。
“此外,在地方层面,如何发挥各级政府及部门应急管理办公室等常设应急体系的作用,在联合防控工作机制下解决与各相关部门的关系等,也是此次甲流防控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报告。
判断小组和专家顾问小组建议我国建立常设跨部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使联防联控这一创新业务机制与现有应急管理体制有机结合,使现行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成为应急指挥部的专项决策和协调机制。
报告指出,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承担召集人职责,提供相关业务指导和专业协调服务,接受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的业务指导。 根据不同程度的突发公共卫生问题,明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问题应急指挥机构的响应水平和组织形式。
报告建议按照分级责任、属地管理的大致情况,进一步完善中央与地方或上级与下级之间应急管理各环节的权限和操作规范,适度下放疫情发布权,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的及时性、对比性和灵活性。
另外,尽快修改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条款及其实施细则,全面修改国家大流行准备应急预案,制定新传染病应急预案,规范新传染病防治的普遍措施和流程。
对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进行修订,完整报告,以确保对甲流及其他类型疫情进行自上而下的规范管理; 进一步修改现有卫生部门的流感大流行预案,逐步建立国家级各方面、互联网化、协调同化的流感大流行应急预案体系。 各级政府应当结合新一轮医疗改革,制定切实可行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投入机制、储备机制和资金补偿机制。
报告以新医改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本医疗保障复盖范围,完善商业医疗保险机制,提高重大传染病医疗保障水平。 尽快在省市地方政府层面建立符合医改政策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金投入和补偿机制。 其中包括预付资金担保,避免受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资金不足的影响,保障各主体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的投入得到合理补偿。
“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机制。 然后,建立资金投入和补偿的跟踪和监督机制。 ”并提出要对各级地方政府甲流财政投入情况和相关医院、疫苗公司等资金补偿落实情况开展专项查处,提高政府公共信服力。
根据新医改要求,提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能力建设,比较加强对学校、大型建筑工地、重要交通枢纽等薄弱环节的卫生监测和防控投入,特别是加大各类学校卫生推广和教育投入力度,理顺学校公共卫生管理机制。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在加强基础医学行业研究的同时,加大前沿行业研究的投入力度。
曾光向记者表示,更新我国历来流传的公共卫生观念,必须面向未来确定公共卫生的任务诉求,启动卫生改革顶层设计,绘制公共卫生改革路线图。
标题:“专家:下一波医改高峰应是公共卫生改革”
地址:http://www.fcyser.com/fsjktt/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