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报道,上海多家公立医院逐步剥离特需医疗服务,设在两大医学园区——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和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社会资本兴起的医疗机构接轨。 北京市卫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北京也决定削减公立医院的特需服务,公立医院越来越致力于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改革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以保证公立医院不依赖特需医疗服务也能弥补基本医疗收入的损失空。
长期以来,我国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越是集中在大城市要点公立医院,医疗资源越紧张,越是这些面向普通患者的公益性医疗服务需求不高的重点公立医院,设立特需病房的资源条件越充分,积极性也越高。 结果,在这些原本应该成为公益性医疗服务主渠道的重点公立医院,特需病房占用的存量医疗资源越多,医院提供的公益性医疗服务就越少。 即使特需病房被医院扩建了,它也是医院的增量医疗资源,是公益性医疗资源的消耗。 因为这些增量医疗资源可以用于为越来越多的患者提供公益性医疗服务,更有效地缓解普通患者的“看病难”。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家医院可以为某特需病房的患者提供特需服务所需的医疗资源,为5名普通患者提供公益性服务。 如果医院选择前者,必须怠惰或拒绝。 即使医院从一个特需病房的患者那里收到的收入比从五个普通患者那里收到的费用高,严格来说也无法弥补损失。 常见的情况是,这个笼子里普通病房都满了,走廊的过道里也设有临时床。 那边的笼子里有酒店式的特需病房,不有钱也不有钱,和住院度假一样。 显而易见,特需医疗服务与公立医院的性质背道而驰,公立医院逐步削减和剥离特需医疗服务是全面回归公益性医疗服务的必然选择,符合公立医院改革的目的和方向,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当然,建立合理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取消药品附加导致收入减少、短期内财政投入难以充分进行的情况下,能带来可观收入的特需医疗似乎尤为“宝贵”,要让公立医院一下子取消所有特需医疗 公立医院取消特需医疗服务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也是公共财政对公立医院投资增大、民营医院迅速发展的过程。 当公立医院不再需要通过特需医疗增加收益,民营医院有能力全面接管特需医疗服务市场时,特需医疗完全可以退出公立医院。
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涉及医疗硬件设施、服务项目的重组,也必然涉及医疗人才的合理流动。 特需医疗服务退出公立医院后,以前在公立医院从事特需医疗服务的人会失业吗? 当然不能。 他们可以以多种工作形式在民营医院“兼职”特需医疗服务,也可以完全退出公立医院加入民营医院。 随着民营医院特需医疗服务“蛋糕”越来越大,对特需医疗服务人才的诉求和吸引力越来越大,从公立医院转入民营医院的特需医疗服务人才有望增加。
公立医院取消特需医疗服务将成为深化医疗改革的下一个重要“支撑”。 不仅要推进医疗服务资源从公立医院向民营医院的转移,还要促进医疗服务人才从公立医院向民营医院的转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快民营医院的快速发展,形成为社会提供多功能完善医疗服务的双赢局面。
标题:“特需医疗“公退民进”是医改重要推手”
地址:http://www.fcyser.com/fsjktt/678.html